驶向“情绪价值”新蓝海的文旅3.0时代发展路径思考综合
一、文旅3.0时代的核心内涵:从资源导向到情感赋能
1.定义与演进逻辑
1.0资源时代:依赖自然/文化遗产的观光模式(如传统景区)。
2.0体验时代:侧重互动项目与主题化服务(如主题乐园)。
3.0情绪时代:以情感共鸣为驱动,构建“文化认同-情感连接-价值共创”的闭环。
核心是通过情绪价值满足精神刚需,实现“景即生活,旅即疗愈”的升维。
2.情绪价值的战略意义
经济价值:情绪消费带动客单价提升(如普陀山禅修营客单价超2000元)。
社会价值:缓解现代压力,提升国民幸福感(“解压旅游”搜索量增长320%)。
产业价值:重塑文旅竞争力,推动“一次性游客”向“终身景粉”转化。
二、情绪价值的三大落地模式与实践案例
1.宠粉式服务:情感联结激活城市温度
案例:
1.天水出租车免费接驳滞留游客,司机称“走红是城市的荣幸”;
2.太原打造“歌迷之城”,凭演唱会门票免费乘公交、享专属接驳。
方法论:以“被重视感”为核心,政府-企业-居民协同提供超预期服务。沉浸式共创:从游客到文化共创者
案例:
故宫文创与粉丝共创展览设计,重游率提升40%;
湖北宣恩县将整座县城化为“无围墙景区”,游客参与土家市集、非遗工坊。
方法论:通过文化IP场景化(如汉服巡游、打铁花体验),引导游客从“观看”转向“参与”。
2.疗愈型产品:解压经济成新刚需
案例:
1.云南普洱“茶山疗愈之旅”预订量增400%】;
2.上海深坑酒店“睡眠疗愈房”入住率超90%。
方法论:结合在地资源(禅修、茶文化)与科技(助眠床垫),提供深度精神修复。
三、四大实施路径:构建情绪价值供给体系
1.场景升维:打破物理边界,构建全域情感场域
空间策略:串联“核心街区-生活社区-自然景区”,如宣恩县“城景一体”模式。
技术赋能:AR/VR营造“超感立体”体验(如虚拟历史角色互动)。
主客共享:居民成为情绪价值传递者
居民开放生活场景(如阳台竹编展示、院落晾晒),游客体验真实文化切片。
建立收益反哺机制,实现“服务升级-社区获益”双向循环。
2.跨界融合:拓展情绪消费新赛道
文旅+艺术:音乐节、戏剧节激活目的地(如阿那亚戏剧节);
文旅+科技:元宇宙景区构建平行情感空间;
文旅+健康:森林疗愈、温泉康养满足减压需求。
3.服务精细化:情绪洞察驱动精准供给
建立游客情感数据库,动态分析情绪痛点(如“赶海体验不足”催生撒蛤蜊活动);
培训员工提供“情绪劳动”(如景区人员主动引导互动)。
四、挑战与应对策略
1.风险预警
过度商业化稀释文化真实性(如程式化民俗表演);
情绪供给同质化(跟风复制“网红项目”)。
2.破局关键
文化深挖:依托非遗、节庆打造独特情感符号(如盘锦黑风关古镇汉服巡游);
动态创新:设立“情绪实验室”,小步快跑试错新玩法;
标准建设:制定《情绪价值服务指南》,规范员工情感交互流程。
五、未来趋势:情绪经济的深度演化
1.技术深化:AI情感识别系统实时优化服务(如通过表情分析调整景区音乐氛围)。
2.社群经济:游客自发组建“兴趣部落”(如故宫文创粉丝群),反哺产品研发。
3.全球协作:引入国际疗愈IP(如芬兰森林浴理念),嫁接本土文化基因。
结语文旅3.0时代的本质,是将“情绪价值”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。正如浙江
撒蛤蜊活动所揭示的:“被理解”的快乐远胜物质收获。未来五年,谁能在情感共鸣
中构建“精神栖息地”,谁将主导新蓝海航向。
(作者:王国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法学会会员、资深媒体人、文化战略观察者)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