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菁芝:彭州的纹样资讯
敢将国花做市花,彭州牡丹,一定身世不凡。
“晓艳远分金掌露,暮香深惹玉堂风。”案头的牡丹诗读过不少,专赴牡丹花事,还是第一回。2025年4月6日,走进彭州丹景山时,我满心期待着与“国色天香”的艳遇!
主人家舟歌,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历史学者、作家,讲起彭州来总是声情并茂。
牡丹笔会主会场在丹景山下的唐宋国风街区,“从1985年第一届到如今第21届,牡丹笔会已成为彭州的文化名片。”镇领导简磊致辞中透着自豪。唐风长廊、古韵亭台营造出国色芳华,牡丹嘉年华引人与历史对话。
丹景山牡丹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,彭祖在此祈寿时发现牡丹根皮可入药,便将其用于炼制"神丹",这便是牡丹最初的灵性。唐代的晨钟惊醒了牡丹的另一种命运,无相禅师在丹景山修建金华寺时,将野生牡丹移植庭院,用以礼佛。及宋代,天彭牡丹又通过与洛阳牡丹的品种交流,最终形成了兼具药用底蕴与观赏价值的文化体系。
株高叶茂、花大颈长、在山野、岩石缝隙中顽强繁衍,
野逸——原是这人间富贵花最初的样态!
站在丹景山的悬崖边,岩石缝隙中,我看见几株野生牡丹正倔强地伸展枝桠。众人拾级而上,气喘吁吁向山顶一次次冲锋,最终被告知:山顶的几万株牡丹还没有开放呢!终归是有点遗憾了,难怪说洛阳牡丹贵气,彭州牡丹仙气。贵气需金玉妆点,仙气则生于山水之间,我突然对“野逸”有了理解:花事有时,未开之花,如未至之境;花如人生,或居庙堂,或处江湖,皆可风流。
舟歌说,彭州人把牡丹种在悬崖边,让根须攥紧石缝,像当年死守湔江堰的先祖。
次日,阳光正好,我们来到牡丹保育园,园中的牡丹开得像一场暴动。众人立刻就散入花中看不见——千万朵牡丹开得肆意张扬,红的似要燃尽千年时光,粉的如美人颊上晕染的羞涩,白的若仙人遗落的云裳。
一株株"彭州紫",紫红的底色,花瓣层层重叠,雍容浓艳。陆游在《天彭牡丹谱》中记载:"牡丹在中州,洛阳为第一。在蜀,天彭为第一。"彭州紫"正是他笔谱中的活字,每年惊蛰一过,便从纸墨间洇出,将整个丹景山晕染。
“白雪塔”、丹景红、玉楼子,听听这名字就猜出几分“名贵”,只见白雪塔的花苞像一枚被月光沁透的羊脂玉璧。外瓣裹着青瓷般的薄纱,透出内里雪色的悸动,仿佛少女半遮的唇色。
微风掠过,花瓣轻颤,恍惚间,那不是花,而是历史深处飘来的盛唐裙裾,环佩叮当,摇曳着千年的风华。李白曾醉眼观花,挥笔写下"云想衣裳花想容"。苏轼笔下的牡丹:"一朵妖红翠欲流,春光回照雪霜羞。"。吴道子画笔下的牡丹,线条刚健中透着柔美。宫廷的华服上,金线绣就的牡丹在阳光下闪耀。民间,牡丹又是热闹的,如刘禹锡诗中"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",它是全民共享的盛宴。
一群身着汉服的少女正在花间拍照。鹅黄衫子配石榴裙,衣袂飘飘间,与牡丹相映成趣。这场景,正是"三条九陌花时节,万马千车看牡丹"的现代演绎啊。
午后,我随笔会众人拜访了那株三百多岁的牡丹老枝。穿过迂回的石径,老远就看见它繁茂的枝干,枝头已缀满花苞,主人张铭东先生对它视若珍宝,说全树花开有500多朵,倔强地宣示着生命的活力。
"它经历过战乱、地震、自然灾害,却年年开花,从未间断。"张铭东的话让我想起彭州城的历史。这座古城,不也像这株牡丹一样,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?1985年,当第一届天彭牡丹花会举办时,谁能想到四十年后,牡丹会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符号?成为彭州的纹样!
今天走在彭州街头,不经意就会与这彭州纹样相撞。桥梁栏杆上,牡丹纹样与流水相映成趣;公交站台旁,牡丹纹样与行人共舞;路灯灯柱下,彭州纹样照亮归途。
站在湔江分流处,我试图辨认文翁当年开凿湔江的水痕。相传西汉景帝末年,蜀郡太守文翁在此分水为九河,既解上游水患,又润下游旱田。清代百姓为纪念其功绩,在天彭门建立文翁祠,如今祠堂旧址的廊柱上,仍残留着牡丹纹样的拓片。"湔水九分"的肌理,既是自然水系的分布,也是彭州牡丹产业的隐喻——从丹景山镇的种植基地,到湔江两岸的加工园区,再到成都三绕高速互通节点的物流枢纽,牡丹的纹样正沿着水系与路网延展。
回程,行至高速路入口,这是要与彭州暂别了。猛一抬头,彭州的纹样正大大立在镀金的彭州二字中间:太阳神鸟与牡丹同心圆叠合,外层的牡丹瓣化作现代主义的几何切割,紫金渐变的花瓣正随光线流转。我想:或许有一天,元宇宙里会有一片永不凋零的牡丹园,人们通过代码就能领略"冲天香阵透长安"的气魄;若将彭州紫的重复花瓣像素化,铺满连衣裙如草间弥生的波点,彭州纹样也许成为当代波普;又或许这纹样会成为国际时尚的常客,像山本耀司用暗黑美学对话中国传统一样。
当暮色再次漫过丹景山,彭州LOGO上那枚同心圆仍在我心中萦绕:这种纹样从未断过,它既是商周神丹的药性,也是盛唐飞天的衣袂,更是今天立体山水之城自然与人文共绘的锦绣,湔江水冲刷千年青石,日夜不歇,彭州的纹样——既是古老的密码,也是最鲜活的当下。那些未绽放的期待、已消逝的绚烂,都将化作人们心中的活体标本,在每一个春天拔节怒放。
作者简介
杨菁芝
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兼青少年作家专委会主任,
成都黉门存古学堂院长,
《四川青少年散文作家》微刊总编辑,《四川散文》杂志编委,
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、《中国少年报》“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”特约作家。